1000例机器人手术背后:协和外科有个“珠峰天团
(健康时报记者 梁缘)5公分切口,50毫升出血,两小时搞定,脾脏、血管完好无损——上个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赵玉沛利用机器人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成功为一名35岁的女性患者进行手术,这也是北京协和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腹腔镜1000例手术。
1000例背后,有一个11年蝉联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榜首的普外科天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他们常年操刀腹部外科“珠峰级”手术,在刀尖上竞演生死时速。
手术前,赵玉沛院士团队阅片。北京协和医院孙良/摄
普外科的“珠穆朗玛”
去年5月12日,一对走投无路的父女找到北京协和医院帅府外科主任戴梦华教授。
眼前枯瘦的男人——胰腺肿瘤包裹了动脉,静脉受侵闭塞了,长期化疗导致器官水肿粘连纤维化非常严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不能接手。
事实证明,这对父女也确实在多家医院碰了壁,把找到戴梦华教授当成了死神降临前的最后一线生机。
望着患者被求生欲望燃红的双眼,戴梦华顶住压力,为患者进行了手术。从早上10点到晚上8点,10个小时不停歇,终于从动脉上彻底地剥离了肿瘤,奇迹般地帮这对父女赢得了新生。
胰腺虽小,胰腺上动刀却绝非小事。作为腹部外科手术中最大、最难的一项手术,由于难度高、时间长、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一度被封为普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
在上腹腔,胰头十二指肠部位是胃肠、胆道、胰管的汇合处,是名副其实的重要枢纽!这里产生的肿瘤,很容易累及三个管道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胰头部特殊的解剖位置,胰头、胆管下段、十二指肠关系紧密,无法通过外科技术完整分离,因此,该部位的肿瘤切除时,需要将相关的脏器一并行整块切除,这是胰头手术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切完还不算完,还需要再次重建这些管道结构,以保留消化吸收的功能。而胰腺固定于后腹膜,组织较脆,易被切割和撕裂,在胰腺上缝合又常被喻为“在豆腐上绣花”,相当考验医生技术。
北京协和医院胰腺外科的历史相当悠久。中国现代外科学重要奠基人曾宪九教授早在1951年就完成了中国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几十年间,胰腺外科在曾宪九、朱预、赵玉沛三代人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胰腺外科中心之一。
来自基本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的北京协和医院机器人外科团队合影。 北京协和医院孙良/摄
“15年前刚到协和的时候,就知道胰腺外科是全院最好的专科之一。但很多医学生会觉得这个专科太累而不敢来,因为病人做完手术往往在医院一躺就是一个月,但现在,做同样的手术,患者7、8天就出院了。我们把这叫‘快速康复'。”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徐强副主任医师说,患者“待遇”今非昔比。
1997年,丹麦医生 Kehlet和美国医生 Wilmore率先提出“快速康复”概念,多年来,“快速康复”理念在结直肠手术及胃肠道手术中得到验证,但在胰腺外科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今在协和普外科团队的协力推动下,胰十二指肠术后康复不再遥遥无期,术后第二天下地,七八天出院已成普外科常态。
“第三只手”加持,医生“如虎添翼”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医院之一,自2012年8月赵玉沛院士完成院内第一例胰腺机器人手术以来,北京协和医院一直在不断拓广机器人手术的应用范围。如今,机器人Whipple、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已成为常见手术。
10倍放大,一个3D的高分辨率立体视野在医生的眼前徐徐绽开……医生不是置于患者之上,而是通过显示器,变身格列佛游记的主人公,站在了每一根血管上,平视整个微观世界。
赵玉沛院士(左一)主刀的机器人保留脾血管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孙良/摄
作为一个智能操作平台,机器人手术系统可由主刀医生通过操控台,敏感地捕捉医生手上的细微动作并转化成信号,通过光缆传到机械臂上,从而贯彻医生的意图完成手术:捏夹、切割、打结……如有神助。
文章来源:《外科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wkllysj.cn/zonghexinwen/2021/0326/566.html